
海德格尔的人生经历
一、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
马丁·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,1889年9月26日—1976年5月26日)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(Messkirch),一个天主教家庭。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·海德格尔在当地的天主教教堂担任司事,这样的家庭背景对海德格尔的宗教观念产生了初步的影响。然而,海德格尔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他的家庭贫困,无法为他提供经济支持,幸运的是,他得到了天主教会的资助,得以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。
在高中时期,海德格尔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才能和独立的性格,他对德国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造诣。进入大学后,他最初主修神学,但随后转向了哲学,并跟随胡塞尔学习现象学,这一转变对他日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二、学术生涯与思想发展
海德格尔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。在弗莱堡大学期间,他完成了博士论文《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》,这标志着他正式踏入了哲学研究的领域。随后,他成为了胡塞尔的助手,并积极参与现象学的研究。在这个阶段,海德格尔开始思考“存在”的问题,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。
1927年,海德格尔发表了代表作《存在与时间》,这本书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,标志着存在主义哲学的诞生。在书中,他提出了“此在”(Dasein)的概念,即人的存在方式,并强调了人的存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。他认为,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,必须面对自己的存在并承担起构建生命意义的责任。
三、个人生活与晚年
海德格尔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波折。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,并在战争期间被迫中断学术研究。然而,他始终保持着对哲学的热爱和追求,并在战后继续深入研究存在主义哲学。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。
晚年时期,海德格尔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恶化,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和思考。他的著作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哲学界,也渗透到了文学、艺术、宗教等多个领域。
哲学理念
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存在主义领域,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见解。他的主要哲学理念包括:
存在者的存在:海德格尔认为,存在并不是指具体的存在者(如人、物等),而是指存在者本身的存在状态。他强调要“返回”到存在者本身去思考其存在,这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颠覆。
人的存在方式:他提出“此在”的概念,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,他的存在方式是“此在”。此在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,始终处于变化之中。他强调人必须面对自己的存在并承担起构建生命意义的责任。
世界的存在:海德格尔认为,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,而是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。他强调世界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,反对将世界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集合体。
存在与真理:他提出真理并不是指客观事物的符合性,而是指存在者的无蔽状态。他强调要通过“去蔽”来揭示真理的本质,即让存在者以其本真的面貌呈现出来。
经典语录
“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,他是能力有限、处于生死之间、对遭遇莫名其妙、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。”
“人安静地生活,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,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。”
“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。”这句话体现了海德格尔对生命过程和变化的重视,认为经历过衰败和重生的生命才更加美丽和有意义。
“向死而生的意义是:当你无限接近死亡,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。”这句话强调了死亡对于生命意义的重要性,认为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
“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,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。”这句话体现了海德格尔对思想活动的重视和追求,认为真正的思想需要不断超越和更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内容。